照片是年輕的我很厲害的背影
當年帥氣的正妹-中山醫醫影七號

以下是最近看的到好文章
include我愛的籃球
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
分享好文章

----------------原文開始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籃球方圓-普門奪冠 佛教運動傳教發


民國98年3月22日,是HBL的歷史性日子,男女組奪冠的松山高中與普門高中,都是隊史第一次;也是籃球運動自從基督教青年教會(YMCA)傳教士引進台灣以來,一個歷史性的分野。


佛教背景的普門高中女籃隊站上高中籃球最高殿堂,看台上,有穿著袈裟的「比丘、比丘尼」坐鎮,跟著旁邊年輕觀眾吶喊、敲打加油棒以及施放彩帶,的確是很特別的景象!


體育運動學術界有一個研究領域叫做「運動與宗教」(Sport and Religion),研究一些「運動儀式」(例如拿冠軍後的剪籃網)、「運動禁忌」(例如賽前不能喝舒跑)以及「運動朝聖」(例如組團到紐約幫王建民加油的旅程)等課題,令人好奇的是,運動是非常世俗化的內容,例如層出不窮的禁藥、賭博與暴力事件,運動怎會和強調神聖的宗教扯上關聯?


商業化、職業化後的運動,有人去談其中的宗教課題,這的確是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話題。


「普門高中籃球隊」的發跡,我並不清楚,只是很膚淺的看到它是佛教學校,以及比賽加油團的法師助陣這些一般觀點。由佛教支持的學校,其平常的教育或是練球時有沒有特別與眾不同?是個非常吸引人的議題,可以到國際的學術研討會上去發表。在此,我只想表達從歷史觀點來看,籃球由美國的Naismith博士發明後,傳入台灣歷經約一世紀以來,感覺上它比較屬於外來文化,其強調競爭、團隊、侵略性的精神,與傳統佛教文化訴求的圓融、自性與慈悲精神,似乎是不搭嘎的二個世界。


然而,普門教練李亨淑獲勝後受訪時講出「阿彌佗佛」法號,不禁讓人聯想到,莫非佛陀也看到現代運動傳教的威力?


更令人感興趣的是,佛教精神教育下的籃球運動,和西方主流價值的籃球運動,會開出什麼不同的花朵?


我沒有「洋土之爭」的意識形態,也不想想幫哪個宗教站台,只是純粹從學術興趣上看見這一個歷史意義。同時也從自己當教練的歷程中,感受到國內教練環境,很像一條「修道之旅」,要錢沒錢、要人沒人、要場地沒場地、要未來沒保障;如此不適合走教練一途的氛圍中,卻仍然在不同運動項目,存在著許多不同背景的教練,帶著電影「阿甘」的精神,前仆後繼的為興趣、為學生、為自己爭一口氣,投身教練的舞台。


顯然的,許多時候,操練的對象已經不只是選手與學生,而是教練自己的底限與人生價值觀。或許這也是為何運動可以突破語言限制、男女性別、東西方價值,成為世界共同語言的重要原因,因為它牽涉到「人性」的共同面與基本面!恭喜二支奪冠學校,也為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記上一筆。


(作者為國立臺師大男籃隊教練)

from: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325/4/1gn5q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snlee 的頭像
    usnlee

    usnlee的部落格

    usn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